有人没订但是指明要买这一期的报纸。
报纸发出第三日,省报将电话打到了梧市早报,想要询问事件当事人做一个报道,但是被吴元给坚定的拒绝了。
报纸发出第四日,连周边的省市都知道了,一时之间,梧市早报的电话都被打爆。
终于,又过了几天之后,这篇报道震惊了全国。
报道中,乐宛将事件写的惊险又骇人,知青们的遭遇也让很多人忍不住的气愤。城市人让自己的孩子下乡,就换来这么个结果很多家里有孩子下乡的都围着当地的知青办,非要一个说法。
各地的知青们知道了,也联名请求给他们一个保障。现在下乡就跟盲婚哑嫁没多大区别,遇上什么样的村干部全凭运气。好的能填饱肚子受人尊敬,不好的就遭受身心的双重打击。
这种情况下,没过多久中央在核实了黑水大队的事件真实性之后,也给出了安排和处理。
所有的知青结婚都要经过知青办的人员现场询问,如果知青不是自愿的就不予办理。侮辱女知青的,一旦罪名做实,就立刻枪、毙没商量。各地知青办除了办理当地知青下乡,也要对外来知青做好访问,出现问题及时解决
而原来的黑水大队,一把手参考乐宛建议的处理方式已经很全面,中央就不再多做处理。但对其他涉案人员,统统加重了处罚,连着枪、毙了好几个,更是直接把祸首孙大良的枪、毙结果登在全国最大的报纸上,来抵消群众的怒气。
同时,乐宛四个人都出了名。
乐宛是笔者,蒋曼曼是策划选题,吴元是责编,陈栋是摄影和现场记者。
宋春梅在事件发酵差不多的时候给乐宛打来了电话,她最终还是选择了不走。但是她也申请了调换一个公社,在中秋前就要带着男人和孩子搬家。
宋春梅捎来了知青们对乐宛的感谢。
不仅仅是把她们从噩梦中拉出来,也给了她们新的开始。
宋春梅说,很多知青是选择了改名然后离开,也有几个跟她一样有孩子的,大多数是不打算再要孩子,少数人选择带着孩子到边疆去了。那里民风淳朴,想来也是个好去处。
乐宛皱了眉头“不是说知青办是安排人员单个谈的吗你怎么知道她们的下落。”
“我们晓得的,只是各自随便说了几句,后续分去哪里,除了那几个带孩子走的,别的我们都没互相说。改成什么名字也都互相不知道。”
乐宛为他们考虑了方方面面,没道理她们就那样不知好歹。纵然大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友谊,但是既然要从地狱走出来,那就走出来个彻底。
乐宛这才放下心来,自己能做的都做了,后头过好过坏也是人家的选择。
下班时候乐宛就带上帽子去买菜,最近她名气稍微有点大,买个菜被认出来围着看,实在也是很困扰。
这则报道很出色,报社给他们分了四百块钱奖金,虽然乐宛就是个编外的,但是吴元依旧是按人头一人一百。
再加上印刷厂的第一季奖金也下来了,校对中心的营收很可观,乐宛拿了二百多的奖金。
所以她最近已经从小康阶级又往上迈了一大步,手里捏着将近四百块钱,还有了自行车和收音机。眼瞅着再来个缝纫机,三大件就凑齐了。
买了两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